經濟全球化和以計算機、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突飛猛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影響著世界經濟增長的環境。新一輪的全球資源、市場、人才、技術的重新組合和配置,將決定21世紀世界各國的地位。在此背景下,結構調整已成為世界經濟的主題。今年APEC財長會議就是以“經濟增長、結構調整、共享繁榮”為主題,與會的各國財長們普遍認為,目前,無論是對一個地區還是對一個國家來說,不進行結構調整,經濟增長就沒有前景。
對中國經濟來說,結構調整的任務更為迫切:一方面,加入WTO后中國將削減關稅,減少非關稅壁壘,這意味著許多失去了保護的產業和企業將面臨巨大的沖擊。特別是由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尚未完成,眾多國有企業尚未完全建立起適應市場變動的機制,機制靈活的民營企業又過于弱小,在這種情況下進入一個競爭空前激烈且又多變的全球市場,對不少企業無疑是一場生死考驗;另一方面,中國國內總供求關系已出現根本性變化,由短缺變為相對過剩,由賣方市場走向買方市場。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和矛盾,已經由總量問題轉化為結構問題。經濟結構的不合理和扭曲,日益成為影響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嚴重阻礙了中國經濟整體競爭力的提高。
為了應對這兩個方面的挑戰,我國已經把對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作為“十五”計劃的核心任務。這種戰略性的調整,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適應性調整,而是高新技術革命帶動的、對經濟的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調整;不是局部的調整,而是包括產業結構、地區經濟結構和城鄉經濟結構在內的,以提高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的全面調整;結構調整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生產相對過剩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把經濟結構調整與經濟與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結合起來,與加入WTO、進一步融入國際經濟發展,與化解經濟領域潛在風險結合起來,以實現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與以前結構調整不同的是,首先,此次經濟結構調整是首次在市場機制條件下進行的調整,調整方式正在由單純的政府導向向發揮市場作用方向轉變,調控手段則正在由主要靠行政手段,向經濟、法律手段結合必要行政手段的方向轉變。其次,中國即將加入WTO,國際市場環境和游戲規則對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越來越大,這與過去封閉、半封閉條件下進行的結構調整有著明顯的不同。第三,與短缺時代不同,此次結構調整的目標,已由過去的增加短缺商品產量和品種,轉變到產品升級和產業結構升級;由國內企業與行業的發展,轉變為參與國際范圍內競爭。第四,此次經濟結構調整是從增量和存量兩個角度推進的調整,這與過去僅從增量角度進行的調整有著明顯不同。
由于結構調整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從調整的效果來看,目前還有許多深層次的結構問題沒有解決,如產業結構不合理、地區經濟發展不協調、地區產業結構趨同化、城鎮化水平偏低等。另一方面,從WTO的規則來看,我國現有體制和結構調整中還存在著諸多不適應的地方。
對于如何加快解決目前我國結構性的問題,應對加入WTO后的挑戰,我國有關部門在“十五”規劃中已經給予了充分的考慮,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不久前國家計委發布的“十五”專項規劃從多個方面提出了實施經濟結構調整,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戰略部署。其中的WTO專項規劃明確提出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改革的方向、主要措施,并提出實施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提升產業競爭力,必須堅持用改革、開放、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通過加快開放,打破部門、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建立和完善全國統一、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體系,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結構調整。
與此同時,國家經貿委也敲定了我國工業結構調整重點,公布了機械、汽車、冶金、有色、石油、石化、化工、醫藥、煤炭、建材、輕工、紡織、電力等13個行業“十五”規劃,提出將突出重點,集中力量抓好對工業發展全局有重大影響、產業關聯度高、帶動性強、有可能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產業和產品,力求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有進有退”。
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主任曾培炎10月18日在2001年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再一次強調,在新世紀要實現新發展,必須采取新思路,積極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他介紹,我國下一步結構調整的重點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產業結構,二是地區結構,三是城鄉結構。第一產業,按照市場需求,大力調整農產品的品種結構,加快發展畜牧水產品,提高農產品加工水平和效益。第二產業,加快工業改組改造,發展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技術產業,努力提高工業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第三產業,重點是加快發展服務業,擴大總量,優化結構,拓展領域,提高水平。大力發展信息、金融、會計、咨詢、法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通過五年的努力,到2005年,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將由目前的33%提高到36%,而第一產業所占比重,由16%降到13%。在結構調整中,要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長遠發展創造條件。
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既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必須解決的一大難題,只有不斷進行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才能取得最佳的國際競爭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