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的這一天里,千呼萬喚的WTO議定書的英文版終于浮出了水面。然而,更多并不精通英語的人們依然在期待著這分協議書的中文版能夠早日面世。那么,中文版的WTO議定書是否能夠盡早推出?對于出版社而言,獲得這一出版權又意味著什么?
為什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議定書在此以前已經被很多外國人所看到了,而我們只是在今天才看到了它的英文版本,有關議定書的國際慣例是怎么規定的?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世界貿易組織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張漢林教授說:“本身對世貿組織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定,但是按照我們一般的理解來看應該是世貿組織在批準某一個成員成為正式成員的時候,它就應該用不同的語言來公布這個版本,我個人理解應該是在明年1月1日(之前),因為我們大多數的關系表都是在明年1月1日開始實施,所以我覺得不應該再晚于這個時間,我個人認為作為這樣一個出版物首先它應該為中國的很多老百姓所了解和掌握,應該要看到它本身的普及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政府向老百姓,政府向企業,政府向國際職能部門包括學術研究機構最起碼的一個批露我們加入世貿易組織的承諾的一個基本的渠道,所以我覺得在這樣的方式之下,應該說這個價格不易過高!
人民出版社在眾多的競爭者之中成為勝者,獲得了這一被稱做是“中國出版業又一座金礦”的出版權,那么議定書的銷路有多大?利潤有多高,我們不妨做一個推算:按現在的初步定價一本250元算,如果中國每個縣長和處長人手一冊,議定書至少可以發行200萬冊,200萬冊就是50億元的收入,按一般出版社10%的利潤計,一本書的利潤就是5個億。
張教授指出了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那就是,按照WTO的有關規定,只有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的議定書才具有法律效力,也就是說,有關WTO 方面的國際官司所憑借和引用的只能是原文,而非翻譯的中文版,中文版只能是個參考。
他說,中國的企業尋求自身權力保護,主張自己權力的最終應該是從英文文本或者是法語、西班牙語文本中所直接行使的權力,不單是對外國企業外國人,也應該同樣給中國企業中國人這樣的一個知情權。
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曾經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最大的風險不是開放,而是我們不熟悉規則。因此,我們期待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的中文版早日面世。